遗字开头的成语(巨字开头的成语)
Author
生成
海报
公众号名称

公众号描述

关注
遗字开头的成语(巨字开头的成语)
04-02

笔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,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。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,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、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。不过由于毛笔易损,不好保存,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。古笔的品种较多,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,就曾有兔毛、白羊毛、青羊毛、黄羊毛、羊须、马毛、鹿毛、麝毛、獾毛、狸毛、貂鼠毛、鼠须、鼠尾、虎毛、狼尾、狐毛、獭毛、猩猩毛、鹅毛、鸭毛、鸡毛、雉毛、猪毛、胎发、人须、茅草等。从性能上分,则有硬毫、软毫、兼毫。从笔管的质地来分,又有水竹、鸡毛竹、斑竹、棕竹、紫擅木、鸡翅木、檀香木、楠木、花梨木、况香木、雕漆、绿沉漆、螺细、象牙、犀角、牛角、麟角、玳瑁、玉、水晶、琉璃、金、银、瓷等,不少属珍贵的材料。最早的毛笔,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。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,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、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。东周的竹木简、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。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,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。其后,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,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、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,及长沙马王堆、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、甘肃省武威市、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、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,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。

笔的历史

砚和笔,墨的诞生好比是孪生兄弟,几乎是同时出生,互相联系,互相影响,互相促进的。它们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成形于商周,成长发展于秦汉,兴盛于唐宋,明清为其鼎盛时期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们正渐渐地成为实用而精美的艺术品,在各个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特色,并产生了一些光耀古今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作品。我国古代的笔就是毛笔,它究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什么时候,目前还没有比较确切的定论。不过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,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,上面所绘的图案,清晰流畅,粗细得宜,色彩和水份饱和,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笔所能表现出来的,而必须用蓄水多,柔软而有弹性的裹束起来的毛才能做到的。毛笔的雏形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。至殷商时期,在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陶器中,有用笔书写的痕迹。1932年发掘出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,笔锋清晰。1936年又出土了一件用朱笔书写的陶器和一些先写(亦用朱笔)后刻的卜辞甲骨片。这说明,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在商代已开始运用于绘画和书写了。

古代制笔的原料,主要是兽毛,人们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兽,牲畜的毛来制笔,如鸡毛,鹅毛,雉毛,羊毛,鹿毛,猪毛,豹毛,虎毛,甚至还有用人的须和胎发的。但长期的实践告诉人们,兔毛才是制笔的最好原料,尤以秋冬的山兔毛为佳,因其质坚和健,春夏的兔毛则不堪用。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笔,当是湖南,河南出土的战国时期毛笔。笔管竹制,髹以漆汁,用麻丝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轩的外周,形成笔头,笔锋坚而挺。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,笔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内,笔杆竹制长18.5厘米,径0.4厘米,笔毛长2.5厘米,是极佳的野兔箭毛所制,极宜书写简牍。还有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笔,其形制和战国笔大致相同,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。该笔在竹管的端部凿成腔,以 纳笔头。整枝毛笔纳入一个和毛笔等长的细竹筒中,竹筒中间的二侧,镂有8.5厘米的长方形空糟,以便取用毛笔,竹筒髹以黑漆,并绘有朱色线条。

我国古代还有蒙恬造笔的传说。蒙恬,秦名将,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,途经中山(今安微宣城地区),见山兔毛长适于制笔,遂命工匠制造了一批改良的笔,世称蒙恬笔。司马迁《史记》中载:蒙将军拨中山之毫,始皇封之城,世遂有名。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笔的别名了。说明这时的毛笔已经基本定型,并有了装饰。在战国时,对于笔的称呼不一,楚称聿,吴称不律,燕称弗,秦统一六国后,才统一称为笔。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,纸的发明,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。笔头不仅用兔,羊毛,还采用了鹿毛,狸毛,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。其制笔之法,有的以兔毫为笔柱,羊毛为笔衣,或用人发梢数十茎,杂青羊毛并兔毫,裁令齐平,以麻纸裹柱根(见王羲之《笔经》)。因此,汉之制笔硬,软毫并用,亦可谓早期的兼毫。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,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,有的还以金银为饰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载:天子所用笔,管则饰以错宝,毛皆以秋兔之毫,并以杂宝为匣,厕以玉璧翠羽,皆值百金。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《文房肆考图说》卷三《笔说》中也说:汉制笔,雕以黄金,饰以和璧,缀以隋珠,文以翡翠。管非文犀,必以象牙,极为华丽矣。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,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。

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,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,因之笔杆较长,有20厘米左右,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,笔尾削尖,并髹之以漆,称之簪白笔。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,以新笔作簪用,故名。汉代有簪白笔制度。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,常簪戴毛笔。

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,笔杆逐渐变短。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,字仲将,京兆(今陕西西安)人,有文才,善辞章,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,他所制之笔,人称韦诞笔,著有《笔经》一卷留世。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: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,去其秽毛,皆用梳掌痛拍整齐,毫锋端本各作扁极,令均调平,将衣羊青毛,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,然后合扁卷令极圆,讫痛颉之,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,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,亦使平均,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,宁小不大,笔之大要也。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,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。

隋唐的毛笔,笔头短而硬,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,其中制笔名家有:1、黄晖。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,所制的笔称鸡距笔,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,因锋短,犀利如鸡距,故名。2、宣州陈氏。唐代宣州(今安徽省宣城县)制笔名家,名字不详,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《求笔贴》向陈氏之祖求笔;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。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中载:宣州陈氏家传右军《求笔贴》,后世益以作笔名家。柳公权求笔,但遗以二支,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,不必却之。果却之,遂多易常笔。曰前者右军笔,公权固不能用也。3、诸葛氏。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,经久耐用,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。郑文宝《江表志》中载:宜春王从谦喜书礼,学二王楷法,用宣城诸葛笔,一枝酬十金,劲妙甲于当时,从谦号为‘翘轩宝帚’。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。

唐代的笔,以兔毫为主,大多出自宣州。选料精审,质量高超,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,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。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,有斑竹管,有斑竹管镶象牙,也有全管象牙,拨镂碧色之管的。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,工料精致。

由于唐笔的锋短,过于刚硬,故蓄墨少而易干枯,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。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,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。

宋代的制笔工艺,一改晋以前的旧风,逐渐趋向软熟,虚锋,散毫。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,有:诸葛高,安徽宣城人。出身制笔世家。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,惟诸葛高能之,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,反不如常笔,如入学杜甫诗,得其粗俗而已。诸葛元,诸葛渐,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,吕大渊,新安汪伯立,均为其传人。

吕大渊,黟州(今安徽黄山市黟县)人。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,又有所发展。宋黄庭坚《山谷笔说》中载: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,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,无不可人意。吕道人,歙州人。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,名扬一时。黄庭坚《山谷笔说》中载: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,故能工。吴说,宋代笔工吴政之子,继家法制笔,笔经久耐用。程奕。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,有前人风格,使写字轻巧,制作精妙。待其瑛,擅长紫毫枣心笔。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,如枣中之核,故称。张遇,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。黄庭坚说:张遇丁香笔,捻心极圆,束颉有力。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。 汪伯立,新安(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)人。南宋理宗时,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,澄心堂纸,李廷 墨,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,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。

到了元代,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(即浙江湖州,嘉兴一带所制笔)代替。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,政治,经济,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。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,尤以善琏镇为最。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(隋朝有名的书法家)游善莲镇,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,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。智永喜爱书法,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,埋在晓园(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),名退笔冢。智永禅师圆寂后,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。入元以后,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,他们精雕华饰,不惜成本,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,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,以致湖笔声誉日隆。湖笔用山羊毛,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,经过浸、拨、并、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,笔锋坚韧,浑圆饱满,修削整齐,具有尖、齐、圆、健的笔之四德。他们的代表人物是:冯应科,元初湖州著名笔工。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,与当时书法家赵孟 的字,钱舜举的花鸟画,一并誉为吴兴三绝。《湖州府志》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。张进中,元代湖州笔工,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,制成 笔,为皇宫中所用。清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中载:都城耆老,善制笔。管用竹杆,毫用 ,精锐宜书。吴兴赵子昂,淇中王仲谋,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。尚方有所需,并非中笔不用,进中每月执笔入宫,必蒙赐洒食。周伯温,元代笔工。西域人,名沙剌班,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。继承了古代制法,深受世人赞美。陆文宝,元末明初制笔家。浙江吴兴人,声名出众,制笔技艺传至其子陆继翁后,大有继往开来之势。明书法家曾 《赠笔工陆继翁诗》称:吴兴笔工陆文宝,制笔不与常人同。自然入手超神妙,所以举世称良工。陆文宝制作的笔还曾入贡为御用笔。

同时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地向外辐射,使湖笔在江苏,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制作。到了明清,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,而且更注意装饰。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,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。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,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。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,笔头捆扎出竹笋式,香盘式,兰花式,葫芦式等多种形式。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, 色变化颇为美观。当时用毫有羊毫,紫毫(兔毫),狼毫,貂毫,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,并创新了毫制笔,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,使笔毫软而圆健,强劲有力,达到刚柔适中,经久耐用,挥洒自如和尖,齐,圆,健的要求。根据书法,绘画的需要,还创新出现了揸笔,斗笔,联笔,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,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。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,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。当时有竹管(棕竹、斑竹、湘妃竹),玉管(青白玉,碧玉)、玳瑁管、雕漆管、剔漆管、黑漆描金管、填漆管、象牙管、瓷管、木管(硬木、乌木、鸡翅木)、珐琅管等多种质料(图69)。装饰题材丰富,雕镂精致,色彩鲜艳,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,有双龙戏珠,龙凤,八仙,云凤,云蝠,古钱,人物山水等。

明清二代的著名笔工有:

陆继翁,明代笔工,陆文宝之子。施文用,明代笔工。浙江吴兴人。精制笔翰,多作为贡品,进献皇宫内府,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,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,弘历皇帝鄙弃其名,改为施文用。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。张文贵,明代笔工。杭州人。长于制画笔,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。周虎臣,清初著名笔工,江西临川人。制笔规模较小,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,清康熙三十三年(694)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店,专门制作经营毛笔;后于1862年扩展到上海开设分店,而后总店也迁至上海,成为拥有100多名笔工的作坊。子继父业,连续七代。周虎臣制笔选料,做工,以精美实用而闻名。王永清,清代笔工。江苏吴县大郎桥人。善制笔,不传徒不设肆,治笔于家,制笔做工精细。清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中记有王永清语:吾之治笔也,先纳笔头于粗管,修去其曲与偏之甚者,胶尖,俟干透,乃倒梳其根,令净,换管再扎,又择去不甚直而圆者,再胶再梳,又恐曲与扁者虽净,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,不能齐尖者厕其间,上齐则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,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,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,曲折如意也。又择而梳之,然后固扎其根而黍以投于精管,故终笔之用,而无一褪毫,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。说明王永清制笔相当讲究而能耐用。王兴源,清代笔工。浙江归安善琏镇(今属浙江省吴兴县)人。在扬州设肆卖笔,是湖笔名师之一。李馥斋,清代北方笔工。道光时人。精于紫毫(兔毫)兼羊毫制笔,尖,齐,圆,健四德皆备。又能制作卷心笔,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,大可作擘窠巨字,小可作楷书,为当时书家文人所赞颂。

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,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,未经作者许可,不得转载。
阅读 0
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
赞赏
0人赞赏
1
3
5
10
其他金额
金额(元)
赏TA
申请头条作者号

便民信息

更多

推荐阅读

热门评论
随便说点什么
发表评论